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傲凌 -- 传播知识 分享价值 »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亦称交易方程式,由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雪在1911年《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并得名,是首先对物价水平同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的系统阐述。费雪方程式是货币数量说的数学形式,即MV=PQ。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Q为交易的商品总量。该方程式说明在V、Q比较稳定时,货币流通量M决定物价P。也有人把这个方程式列为:MV=PT,T代表了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费雪方程式表明,名义利率必须包含一个通货膨胀溢价,以弥补预期的通货膨胀给贷款人造成的实际购买力损失。当实际利率保持稳定时,名义利率就会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
剑桥方程式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A.C.庇古(Pigou)提出的一种货币需求函数,又称现金余额方程式。
1917年,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桥方程式。式中M表示货币量,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因而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比例的函数。
剑桥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该论证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简而言之,剑桥方程式要表达的是: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庇古指出,人们拥有财产与收入有三种用途:
1. 投资与实物形态,从事生产—可得利润与利息;
2. 直接消费—可得享受;
3. 保持货币形态,形成现金余额—可得便利与安全。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①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 强调货币的支出;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 强调货币的持有。
②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③费雪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剑桥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